摘要: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加之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的风险越发突出,其盲目无序发展将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
禁止虚拟货币“挖矿”,将电力投向实体经济,是出于工业生产产值的考虑,也是出于保证供应链、产业链正常运转,防止缺电导致就业形势下滑的考虑。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以比特币、以太币等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在互联网平台热炒,部分地方建设了一批虚拟货币“挖矿”项目,部分“挖矿”项目打着发展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旗号,甚至假冒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名义来逃避监管。
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是区块链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但依托区块链底层技术,具有匿名性、无准入门槛、无合法资金来源审查等特点。日前,国家发改委修改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在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中增加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至此,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正式纳入淘汰类产业。
虚拟货币生产和交易扰乱正常金融秩序
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也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指出,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
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指通过专用“矿机”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邓建鹏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系统,需要网络节点运行、维护,将每一特定时间的交易信息打包上链,从而获得系统发行的虚拟货币作为奖励。
而运行这些网络节点的个人或机构被业界称为“矿工”,这些计算节点则被称为“矿机”。“矿工”通过购买专用计算机设备竞争交易信息记录上链的权力,并向整个区块链系统播报,这种过程和行为俗称为“挖矿”。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加之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的风险越发突出,其盲目无序发展将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
邓建鹏说,虚拟货币没有锚定现实社会的资产,其价格涨跌与投资者的共识、未来预期和情绪密切相关。因此,虚拟货币价格的暴涨暴跌往往是常态。虚拟货币交易所多为境外法人实体,远离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特别是一些市值较小的币种极易受到庄家操控,使不明真相的大量散户成为庄家、大户与交易平台联合收割的“韭菜”。自2021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已发生若干起因从事高倍数虚拟货币期货交易而倾家荡产的极端风险事件。
虚拟货币生产和交易扰乱我国正常金融秩序,催生违法犯罪活动,并成为洗钱、逃税、恐怖融资和跨境资金转移的通道。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二级巡视员孔长青说,2021年,公安等部门针对虚拟货币洗钱新通道,破获相关案件259起,收缴虚拟货币价值110亿余元。
“挖矿”活动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
由于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挖矿”领域,使得原本可服务于实体经济或其他数字经济的资本大量流失。此外,“挖矿”活动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对我国实现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较大影响,也加大了部分地区电力安全保供的压力。
虚拟货币“挖矿”的能源消耗有多大?2021年,内蒙古、青海、云南等地纷纷排查并关停非法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如在2021年前9个月,内蒙古清理关停了45个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理论上可每年节电65.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200万吨标准煤。去年10月,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网站发布工作动态表示,在全面排查该省虚拟货币“挖矿”行为过程中,监测发现开展虚拟货币活动的矿池出口流量每秒达136.77兆,参与“挖矿”的互联网IP地址总数达4502个,耗能26万度/天。云南省能源局在去年12月披露了云南省中小水电站向比特币“挖矿”非法供电实现“清零”。据初步测算,云南中小水电向比特币“挖矿”非法供电“清零”后,全年可节约电量20亿千瓦时。
为提高算力,成千上万台“挖矿”的“矿机”集聚一起,形成超大规模的“矿池”,大量依赖火力发电的“矿池”造成巨大的碳排放以及空气污染。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学者发表了《中国比特币区块链运行的碳排放量与可持续性的政策评估》。该论文指出,我国的“矿工”曾占比特币网络算力的75%以上。若没有政策干预,我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能耗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296.59太瓦时(1太瓦时等于1万亿瓦时),将会产生1.305亿吨碳排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器。禁止虚拟货币“挖矿”,将电力投向实体经济,是出于工业生产产值的考虑,也是出于保证供应链、产业链正常运转,防止缺电导致就业形势下滑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禁止虚拟货币‘挖矿’保证工业用电,是正确且必要的。”盘和林说。
做好全链条治理工作,严防“死灰复燃”
虚拟货币以及“挖矿”活动影响我国金融和电力保供的安全,监管部门也连续出台政策进行打击和限制。到2021年底,我国虚拟货币“挖矿”的大型矿场已基本清零。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将持续做好虚拟货币“挖矿”全链条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死灰复燃”。
《通知》为加大力度彻底清理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活动提出了纲领和完善的处理办法。其中包括严禁以数据中心名义开展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坚决杜绝发电企业特别是小水电企业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网前供电、专线直供电等行为;实行差别电价,执行“淘汰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30元,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加价标准;停止对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一切财税支持,或提供金融服务,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规定限期淘汰等。
随后,海南省发改委决定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实行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80元,同时不允许虚拟币“挖矿”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从体制机制建设来看,对“挖矿”活动的防范体系也越来越立体。根据《通知》等规定,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清查工商登记、电力部门监测异常用电、电信部门核查“挖矿”网络流量、银行部门监测异常资金流动情况、网信部门推动交易所等衍生机构整改退市等,通过建章立制,多部门协调配合,合力打击虚拟数字货币“挖矿”和交易,解决以往的假数据中心、假出海、假交易等问题,挤压虚拟货币的生存空间。
“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要从源头抓起,认清‘挖矿’出现的国际背景、巨大隐患和现实危害,提醒居民远离‘挖矿’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说,把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纳入淘汰类产业,对有序推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稳定金融秩序,推动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