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度白皮书,中本聪对于比特币这样点对点的去中心市场,有过深刻的经济学考量,借此十周年契机,我们回味一下比特币白皮书原文第一段:互联网商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作为可信第三方去处理电子支付。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系统的时候,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点对点系统下,金融机构的中心化成本可以避免,但信任、仲裁、欺诈等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系统设计的核心。...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小编:记得关注哦!
作为比特币和区块链市场的发明人,中本聪的租值未有任何权利保护,这既是中本聪献给世界的礼物,也是区块链市场必须的要求。
中本聪深谙人性,深刻理解经济学规律。十年前TA带来比特币,两年后选择“消失”,事实上TA从未存在。十年来,我们欠中本聪多少比特币?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笔者以本系列文章纪念比特币十周年,敬仰智者中本聪。
1. 中本聪深谙人性和经济学规律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顺应了人性。2008年10月31日一个网络ID为“中本聪”发表了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后,于2011年4月26日“消失”——换句话说,中本聪从未存在过;比特币的发明人从未以真面目示人,人们至今无法得知“中本聪”背后到底是谁(们)。比特币白皮书问世已满10年,比特币网络安全稳定地运行也近10年,其通证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社区负责人曾说中本聪的“消失”是因为“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我们应该尽量回避‘神秘创始人’这一话题”,实际上,中本聪深谙人性,TA必须不能存在,唯有TA的消失,比特币(和区块链)才有未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心理学现象——正如我们至今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黄金的价值储备作用一样,比特币的价值不能被某一个人发明,因此才易形成共识,共识是区块链价值的基础。
换个角度想想,假设我们知道某个人是中本聪,那么TA一定是最早期挖矿的人,而比特币四年减半的发行决定了TA可能拥有相当大比例的比特币,这种筹码分配情况是人类天生厌恶的情况。当然,分叉是可以解决筹码分配的问题——但,如果没有比特币的推广流行,人们可能至今不会接受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市场思想,因为这跟传统的市场机制差别太大了,分叉的方法更不会出现!当然,一定会有人认为,TA大概率参与了早期的挖矿比特币的匿名性使得我们并不知道中本聪有多少比特币。但中本聪很完美地“消失”,不仅从未以真人示人,且在比特币价格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隐匿。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遵从了经济学规律。这里有必要‘’仔细谈一下比特币的白皮书,其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请注意,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电子现金系统,或者说比特币本身是一个给电子现金记账的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去中心、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比特币与法币体系并不等同,我们其实不必太纠结于比特币通证(通常我们也叫这通证为比特币)的固定数量和发行方式,因为一个比特币通证并非一个单位的法币——事实上,一枚比特币可以实现包括法币等诸多金融系统(商品证书、智能资产、证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记账,这就是彩色币的概念。
总之,比特币与法币并不等同,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金融记账系统;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初衷是实现点对点的在线支付。比特币采用区块链账本,区块链创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市场,矿工、资产交易的双方在共识机制的(合约)约束下参与记账挖矿和资产交易竞争。这个经济学分析框架在前面的文章有过详细的阐述。细度白皮书,中本聪对于比特币这样点对点的去中心市场,有过深刻的经济学考量,借此十周年契机,我们回味一下比特币白皮书原文第一段:
互联网商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作为可信第三方去处理电子支付。虽然针对大多数交易来说,这个系统还算不错,但,它仍然被基于信任的模型所固有的缺陷所拖累。完全不可逆转的交易实际上并不可能,因为金融机构不能避免仲裁争议。
仲裁成本增加了交易成本,进而限制了最小可能交易的规模,且干脆阻止了很多小额支付交易。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成本:系统无法为那些不可逆的服务提供不可逆的支付。逆转的可能性,造成了对于信任的需求无所不在。商家必须提防着他们的顾客,麻烦顾客提供若非如此(如若信任)就并不必要的更多信息。一定比例的欺诈,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成本和支付不确定性,虽然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使用物理货币支付的时候是可以避免的;但,没有任何一个机制能在双方在其中一方不被信任的情况下通过沟通渠道进行支付。
(摘自李笑来2018.10译本)
本系列的文章对区块链市场有过经济学的分析与解释:从租值耗散和合约理论出发,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市场,参与各方在共识机制(合约)约束下竞争交易,共识机制的代价形成租值耗散。
中本聪在白皮书开篇就指出传统基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市场(这是传统市场的合约约束),存在诸多成本,笔者已经在上述引文中重点标识出来。很显然,传统中心化市场,仲裁成本、欺诈、金融机构运作成本(金融机构可信的代价)、交易双方的信任代价、交易需可逆转带来的成本等等成本和费用,形成了中心化市场的租值耗散。为了降低或避免这些费用,中本聪提出一种去中心化、点对点的系统——比特币。
必须指出,比特币的共识机制作为新的合约约束市场竞争,替代了传统中心化市场的约束机制,同时比特币(区块链)市场的租值耗散替代了原市场机制下的租值耗散(制度费用)。不同合约约束(市场制度、共识机制)下租值耗散占整个市场收入的比例情况是可以做比较的。笔者认为区块链市场的租值耗散的收入占比通常会比传统中心化市场要低。也就是说,区块链市场的交易费用(制度成本)占比要更低,这个后续再论。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系统的时候,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点对点系统下,金融机构的中心化成本可以避免,但信任、仲裁、欺诈等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系统设计的核心。
正如中本聪所言“没有任何一个机制能在双方在其中一方不被信任的情况下通过沟通渠道进行支付”,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代价的,这就是租值耗散。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引入新的约束机制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租值耗散(记住,与制度费用、交易成本同义)。正如中本聪在第6节《奖励(Incentive)》中所言:
奖励机制也可能会鼓励节点保持诚实。如果一个贪婪的攻击者能够网罗比所有诚实节点都更多的 CPU 算力,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用这些算力通过把自己花出去的钱偷回来去欺骗别人呢?还是用这些算力去生成新的硬币?他应该能够发现按照规则行事是更划算的,当前规则使得他能够获得比所有其他人加起来都更多的硬币,这显然比暗中摧毁系统并使自己的财富化为虚无更划算。
节点保持诚实的收入是比特币通证奖励,而代价则是所有矿工的算力构成壁垒——我们前述文章分析过,这就是作为上头成本的租值来维护比特币的市场价值。
图1:传统市场和区块链市场都存在租值耗散
数据来源:国盛证券研究
中本聪深谙人性,对经济学规律理解深刻,这是比特币激荡十年的根源。
前文阐述过租值耗散理论:资产的收入权利未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竞争会导致租值耗散。问题是:作为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本人(们)并未获得任何专利权利,开源的区块链也无法使得TA保守商业秘密,至今未有显性的市场收入作为TA的奖励,十年来,我们欠中本聪多少比特币?不要忘记,收入权利界定不清的话会带来租值耗散。不存在的中本聪发明比特币和区块链市场,TA的租值去哪了?
2. 中本聪的租值哪去了?
作为比特币和区块链市场的发明人,中本聪的租值未有任何权利保护,这既是中本聪献给世界的礼物,也是区块链市场必须的要求。
知识、思想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资源,知识增加会带来收入的增加,所以知识的权利是一种产权,按照经济学规律,原则上知识权利要有界定和保护才可以保护租值,发展得更好。张五常指出知识权利保护是三个难点:一是知识思想是抽象之物,法律保护起来有困难;二是知识思想是共用品(public goods),共用品难以隔离使用权利(无法把知识权利卖给某个人而隔离他人的使用);三是知识权利或专利的保护会带来垄断,而垄断是经济学历来所非议颇多的。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带来另外一个难点:比特币和区块链市场(区块链市场不是区块链技术,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组织点对点市场,这是中本聪的发明)的去中心化特征,中本聪强调“为了能在没有被信任的一方参与的情况下完成以上任务,交易记录必须被公开宣布,进而我们需要一个系统能让参与者们认同它们所接收到的同一个唯一的交易历史。”区块链必须开源、公开,这为中本聪的知识思想权利保护带来操作困难。
在区块链市场中收益的参与者,理论上都是在蚕食中本聪的租值——因为我们并没有付费给中本聪,以体现TA的思想价值(租值),不可能要求所有人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收入而付费个TA——更何况我们不知道TA是谁?今日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区块链市场,中本聪本人显性上并未获得任何知识权利的保护。正如黄金(具备价值储备功能)的发明者一样,中本聪的“消失”和比特币是中本聪先给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样也是区块链市场的必须要求。
区块链的分叉虽然只有很少的成本,但每条链的租值靠矿工维护着。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区块链的价值基础是共识,这一点在分叉链上体现尤为明显。比特币体现着中本聪知识思想价值,而分叉一条链的成本往往非常低,这是否意味着某一个区块链项目的价值会因分叉而降低?很多人层提出这样的问题:分叉成本如此之低,使得区块链项目可以随意创造、供给,是否区块链项目的价值会因此被稀释?
答案是否定的!自中本聪发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电子现金记账系统,分叉或者新建其他链就变得容易多了,一个白皮书可以开启无限制的链,因其开发的边际上成本会下降很快。中本聪的租值是献给了世界,但是分叉不会蚕食此后边际的租值——一条链的价值不会因为不断分叉而快速稀释价值,其价值受矿工竞争的保护。
从前面几篇文章的分析可知,一条链的租值靠矿工维护着。POW矿工的算力资源作为租值(上头成本),构成新进入市场矿工的入局成本门槛,这部分成本(租值)跟随者通证手续费价值变化,因而整个算力租值维系着通证市场的租值。POW链的分叉如不能聚集足够多的矿工算力,无法维系通证的价值。这便是区块链的价值基础来自于共识的经济学逻辑。
3. STO的市场租值缺乏矿工维护
STO(证券型代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行业近期兴起的热点方向,STO以合规为特点引起广泛关注。
STO结合了区块链通证(Token)和证券的特点,根据美国证监会SEC相关豁免注册条例,包括Reg A +, Reg D 506(c), Reg S等进行融资发行。从本质上讲,STO所发行通证本质还是属于证券范畴,只是从区块链账本角度讲,具备通证具有的全天候市场、快速结算等优点,这些前面的文章有叙述。监管合规的引入,意味着STO市场接近于传统的中心化市场,与本文探讨的区块链市场有明显的区别——换句话说,STO与IPO所发行的证券相比较,区别并不明显,都是中心化市场的产物。在当下资产市场证券融资发行较为发达的情况下,STO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本文顺着区块链经济学脉络,对STO做经济学分析,其他暂不讨论。
基于以太坊ERC标准的STO通证市场租值,缺乏矿工的维护,其市场价值附属于以太坊通证(ETH)价值。这是很显然的逻辑,以太坊目前基于PoW机制,强大的算力资源是支撑系统运转的物理资源,算力成本投入也维护着通证市场的租值。基于以太坊平台的ERC代币都存在共同的问题:物理资源依赖于以太坊,矿工由以太坊提供,其价值也附属于以太坊通证(ETH)。也就是说,STO没有独立矿工,无法独立维系其自身通证的租值。
一个很简单的对比,传统金融机构的IT投入往往是一笔大开销,为了确保系统安全运行;而STO则是搭以太坊的便车。若以太坊式微,51%攻击、双花等问题对STO系统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隐患,而STO项目自身并未有足够的算力投入,搭便车的隐患是也。
4.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2008年一个并不“存在”的中本聪,用9页比特币白皮书开启了神奇的平行财富世界,区块链本是一个并不好用的记账技术,却因TA发扬光大继而成为了行业的代名词。两年多后中本聪“消失”,留下一个用自由市场经济思想规范的去中心化系统日新月异不停转。区块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笔者以本系列文章纪念比特币十周年,敬仰智者中本聪!
本文来源:吉时通信